“拉威尔事件”与《波莱罗舞曲》
时间:2016-8-30
“他的音乐典雅优美,透露着不同凡俗的高贵气质,如同看华多那华丽无比的油画”——肖复兴在音乐随笔中这样评价拉威尔。
聆听拉威尔的音乐,我会将他的音乐风格概括为高贵、典雅。他会把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精雕细刻地不断完善。拉威尔曾经对他的传记记者说:“我的目标是技术的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法国人天生的极为雅致的浪漫,再加上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成就了这份典雅与高贵。
来说说拉威尔的那首《波莱罗舞曲》,这是拉威尔的最后一首管弦乐作品,题献给舞蹈家伊达鲁宾坦。据说此曲“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像催眠术一般的魔力”,一经问世,立即传遍欧洲和北美。关于这首“奇特”的曲子,拉威尔是这样介绍的,“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且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予以强调。一个核心因素的多样变化促成了管弦乐队的渐强。”乐曲从始至终重复两个曲调几乎相同的主题,不做任何变奏,只是在乐器配置上做一个巨大的“渐强”。不同的乐器或乐器的组合逐渐地“叠加”,不变的是主题,变化的只是音乐的力度与色彩,犹如一块不断变化色调的调色板。一成不变的节奏加上重复的主题,这简直是艺术上的冒险,很可能会遭到惨败。然而没有,不仅没有失败,拉威尔还就此成为世界知名的作曲家。这首曲子也是拉威尔高超的配器法的典范。他被公认为法国第一流的音乐家,他的《波莱罗》,在法国乃至世界不少地方的人们都会吟唱。
他的老师福莱认为,这个富于才华而又严谨的学生一定会出类拔萃,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拉威尔三次冲击罗马大奖(法国政府为奖励优秀人才而设)均未成功。第四次参赛时,拉威尔三十岁,这时的他已经是欧洲闻名的青年作曲家了,但意想不到的是他却在预选赛时被淘汰,评审们提出各种限制,连正式选拔的资格都不给他,这样的结果引发了文艺界轩然大波,为他大鸣不平。大作家罗曼·罗兰就此事发表言论:“正义驱使我说,拉威尔不仅仅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他已经是我国音乐学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师之一……拉威尔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一个身份已经证实的作曲家来参加比赛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们又将由谁来裁判呢?”当时的新闻界称此事为“拉威尔事件”。
最终拉威尔胜利了,主持罗马大奖的巴黎音乐学院院长引咎辞职。我们可以说,拉威尔是幸运的,而这正是因为他坚定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在西方音乐史中这样评价他:“由于拉威尔的出现,理想、秩序和一切古典派所珍视的品质,再度取得了它们似乎已经失去的重要性。” 在复杂的环境中,对音乐本身的价值和艺术上真诚严谨的追求,是拉威尔最宝贵的品质,甚至比他的创作才华更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