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5-7
命运在敲门!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的音乐厅,贝多芬带着他的第五交响曲首次与世人见面。这场极为庞大的音乐会演奏的都是贝多芬新作品,并且由作曲家亲自担当指挥。首演音乐会时的环境与条件并不理想。乐队没有演奏好,他们在演奏会前只排演了一次,当时演奏厅极冷,观众因为节目太长而疲劳。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会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不过一年半之后,另一场音乐会却引起了热烈的回应和赞美。很快这首交响曲成为了演奏会的重点曲目。E. T. A. 霍夫曼(Hoffmann)在不久后发表评论,他用戏剧性的笔调将该作品比喻为“强光射穿深沉的夜幕”,并称“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随后,他又称赞“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在联系”,并“深沉而亲切地”将听者“带入无止境的精神世界”中。
这部作品的创作历史大背景在那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代。戏剧、文学、美术等各类艺术新思潮风起云涌,命运的概念也在19世纪抬头,尤其在文学戏剧方面蔚然成风。比如席勒的《华伦斯坦》和歌德的《艾格蒙》都以人类内心自由和命运压力两者冲突为主体,音乐家们也渐渐由纯音乐的表现形式开始表达文学、时下的思潮并为优秀的剧作谱曲。贝多芬本人也非常注重文学修养,《第五交响曲》正反映了当时的思潮。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又恐怖的感觉。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战斗,奋勇搏杀。听众们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听众自己本人。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处听众们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松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年近40岁的贝多芬,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不褪色的经典!
撰稿人:宋歌